中新经纬7月12日电 近期,奢侈品行业再次因一系列独特设计引发广泛关注。其中,巴黎世家(Balenciaga)推出的女款半身裙因其类似"男士平角内裤"的外形引发了热议,与此同时,品牌同期发布的"北京烤鸭"包袋也凭借独特的造型吸引了网友的目光。
事实上,其他奢侈品牌也推出过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奇特单品。例如,路易威登(LV)曾推出外形类似"假肢"的高跟鞋,缪缪(MIU MIU)则推出了透明水晶内裤和露出脚趾、脚踝的袜套设计,香奈儿更是推出了皮革材质的假刘海产品。这些设计在当时都引发了不同程度的社会讨论。
那么,为何奢侈品品牌要执意推出如此"另类"的产品?行业专家指出,这种争议性设计背后实际上蕴含着品牌的深层营销策略。
争议营销:低成本高曝光
奢侈品行业专家周婷分析认为,在产品同质化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一些品牌选择通过"求怪"来实现表面创新。这类抽象设计往往能够迅速吸引公众注意,形成广泛讨论。
从营销角度来说,富有争议性的设计为品牌提供了一种低成本、高曝光的推广方式。特别是在内容营销成为主流的时代背景下,这类设计能够有效推动品牌传播。
同时,"丑美学"趋势也为抽象设计提供了市场基础。消费者对这些看似不符合传统审美的产品产生强烈情感反应,进而引发讨论和关注。这些产品在社交媒体上成为热门话题,进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
从定位角度看,差异化是奢侈品品牌塑造独特形象的重要手段。一些品牌通过"反传统"的设计语言传递品牌精神。巴黎世家的艺术总监曾表示,当作品被评价为"丑陋"时,他感到高兴,因为这代表了一种认可。
在年轻高净值消费群体中,购买这类争议单品已成为彰显个性和反叛精神的象征。MIU MIU等品牌正是通过这种独特的设计风格吸引了大量追求个性化表达的年轻消费者。
奢侈品专家指出,抽象设计满足了客户对个性化和独特性的需求。在传统产品难以实现差异化的情况下,怪诞、叛逆的设计往往更受欢迎。
这种设计理念也利用了消费者寻求圈层认同的心理。通过拥有这些"不实用"商品,消费者能够展示自己的品味和经济实力,在社交圈中彰显独特地位。
抽象设计的可持续性之辩
尽管争议设计为品牌带来了短期流量,但其对业绩增长的推动作用有限。巴黎世家母公司开云集团最新财报显示,2025年一季度集团总营收出现下滑。尽管"抽象"产品频繁推出,但仍未扭转行业整体颓势。
从销售角度看,这类争议产品更多扮演着"流量引擎"的角色,而非真正的销售主力。例如MIU MIU的钻石内裤等产品虽屡屡售罄,但从长期销售数据来看,其市场表现并不稳定。
专家指出,在当前传播环境下,依赖争议营销的效果正在减弱。消费者对这种刻意制造的讨论已逐渐麻木,短期流量难以转化为品牌长期价值。
邬盛根认为,奢侈品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文化资本而非产品本身。品牌需要通过精准的文化定位、持续的理念表达以及真实的情感传递来建立长期优势。只有保持品牌形象的稳定性和文化内核的独特性,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面对日益理性的消费者,奢侈品品牌需要探索更有效的价值传递方式。专家建议品牌应加强产品创新,利用数字化手段提供个性化服务,并通过定制化服务提升客户体验。同时,品牌可以尝试更多场景化的价值展示方式,例如艺术跨界合作、文化植入和内容型传播等。
总之,在争议营销效果边际递减的背景下,奢侈品行业需要回归本质,通过文化内涵和创新设计来赢得消费者的认可。(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