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时代浪潮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民族记忆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不断提升,非遗逐渐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小众领域,走进大众视野,融入百姓生活。然而,在传统非遗的传播过程中,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也随之浮现——过度商业化导致非遗沦为消费符号。
当前,非遗传播中的单一消费倾向日益明显。一些地方将非遗项目包装成“网红打卡点”或“快消产品”,盲目的跟风却忽视了其背后的文化价值。例如,部分景区推出的“非遗体验项目”,将传统技艺简化为流水线式的手工制作,游客只需付费即可在几分钟内完成一件所谓的“非遗作品”,消费过后却对非遗技艺背后的历史渊源、文化寓意和匠人精神一无所知。又如,某些非遗文创产品过度追求市场热度,盲目迎合流行审美,随意篡改传统图案、色彩和工艺,导致非遗文化的独特性与纯粹性被消解。
非遗传播的核心在于文化传承,这是其价值所在。每一项非遗都承载着特定地域、民族的文化基因,是先辈智慧与精神的结晶。以传统戏曲为例,京剧的程式化表演、昆曲的水磨唱腔,不仅是艺术表现形式,更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乐精神、审美哲学和道德观念;剪纸艺术中,那些精美的纹样与构图,往往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吉祥寓意的追求……只有深入挖掘这些文化内涵,并通过多样化的方式传递给大众,才能让非遗真正地走进人们的心中。
要实现以文化为核心的非遗传播,需要多方共同努力。首先,相关机构组织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大对非遗保护与传播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鼓励开展非遗学术研究、文化交流和教育培训活动,为非遗传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非遗传承人要坚守文化初心,在创新传播方式的同时,注重保持非遗的文化内核与技艺精髓。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展示非遗的制作过程和文化内涵,让更多人了解非遗、爱上非遗。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非遗文化的传播工作,通过志愿服务、公益宣传等方式,助力非遗文化的传播。例如,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非遗调研、文化传播实践活动;企业可以通过赞助非遗保护项目、开发具有文化内涵的非遗文创产品等方式,履行社会责任。
非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传播的意义远不止于“网红效应”催生出的单纯消费。只有将文化传承置于首位,让大众真正理解和认同非遗的文化价值,才能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当非遗的文化魅力深入人心,消费自然会成为文化传播的副产品。
让我们共同努力,守护非遗的文化灵魂,让非遗在传承与创新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文化之光。